0
当前位置:首页 - 小吃行业资讯 - 政府补贴6万人全国开店 沙县小吃也要上市

政府补贴6万人全国开店 沙县小吃也要上市

  作者:圣托小吃  时间:2012年03月27日  浏览次数:2885 次

  沙县小吃要上市的消息看上去很美。

  很多普通市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,不少网友纷纷搬出家乡的小吃,开始讨论兰州拉面广东早茶等上市的可能性。而在专业人士眼中,市场化的盈利主体、清晰的股权关系、内部的标准化管理等,均是上市的前提条件。显然,沙县小吃并不具备,上市还只能停留在想象中。

  不过,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小吃品牌之一,沙县小吃从未停下扩张、发展的脚步。沙县县委为此提出了让人期待的发展目标:保牌、提质、连锁、上市,上市只是今后的发展目标。

 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,广州目前约有2000家沙县小吃店。有的经营者认为,沙县小吃本来存在的廉价、快捷优势已经逐步削弱,以后不能仅局限于让顾客填饱肚子,小吃品牌、经营模式和服务水准必须提高。由此可能导致经营成本也随之上涨,其小吃价格也可能因此上涨。

  广州沙县小吃多达2000

  沙县小吃如今已有了众多忠实粉丝。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沙县小吃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广州街头,目前,据沙县小吃官方统计,广州约有2000家沙县小吃店,其中在市区就有上千家。

  制作传统工艺不能改变

  来自沙县夏茂镇的孙师傅在2006年投入了5万元,在越秀区解放路上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。开店后,孙师傅根据广东人的口味特点,对小吃的配料也曾经做过精心的改进,让自己家乡的小吃能为广东人所接受。

  不过,有些传统制作工艺却不能改变。就好像扁肉(馄饨),大家吃起来会很有嚼头,那是因为肉馅是用木槌打成的,一团瘦肉要打几千上万次,所以口感很好,这是我们的特色。孙师傅还说,店里的原料如面条、馄饨皮、饺子皮等都是从老乡在广东开的配料加工厂专供,这些原料都是已经准备好的,比如拌面,面条是加工过的,高汤是提前熬制的,做一份只需五六分钟。还有一些特殊调料,则需要从沙县直接进货。

  县政府申请品牌

  只培训沙县人

  在广州,有很多人会误以为所有沙县小吃都是餐饮连锁店,对此,孙师傅表示,沙县小吃的品牌是沙县政府申请的,全县人都可以用,但我们每个店都是自主经营。不过,他称,如果是外地人开店,品牌却绝对不能用。现在假冒沙县小吃的现象确实存在,但说实话,如果不是沙县人,不经过专业培训,做不出地道的沙县小吃出来。

  孙师傅就强调,他不会教外地人沙县小吃的做法,如果什么人都教了,他们全都会做了,我们还哪有地方容身?孙师傅还说。

  记者了解到,沙县政府本身也试图从技术上保密,没有流出过关于沙县小吃技术的书籍,沙县小吃办也确实只培训沙县人。

  而据介绍,能不能对外地人有偿培训,当地政府曾进行民意投票,结果以绝对多数票否决。但争论还在继续,有人担心,如果不把外地人纳入管理,不但不能保护品牌,反会使这个品牌在无监管下滥用。孙师傅和不少广州的沙县小吃业主也坦言,随着沙县小吃的队伍不断壮大,进一步规范管理仍将是下一步面临的更大挑战。

  家庭作坊模式成发展桎梏

  目前,虽然有小部分沙县小吃已经走上规模化、公司化运作的道路,但现状是多数沙县业主仍难以摆脱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,档次还比较低。

  广州一名小吃业主就向记者称,现在各式各类的快餐和小吃店太多,沙县小吃本来存在的廉价、快捷优势已经逐步削弱,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让顾客填饱肚子,小吃品牌、经营模式和服务水准在未来还要跟得上才行。

  为此,沙县县委提出了让人期待的发展目标:保牌、提质、连锁、上市。沙县小吃办主任郑兴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上市只是今后预期的一个发展目标。大家不要误解,不是说要马上上市,我们还没有具体的实施规划。

  目前来说上市很难很难

  郑兴景表示,可能的情况是沙县政府将引导部分小吃业主往公司化、市场化方向提升企业运作,成立公司,才会准备上市,只有一些小吃公司做大做强了,在盈利、管理和技术上达到要求,这样的情况下才会上市。不过他也承认,现在虽然部分地区的小吃业主已经成立公司,但要做大做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。目前的重点仍是保牌和提质。

  至于大家关注的沙县小吃集团,郑兴景介绍说,集团已经成立,但目前还在组建当中。

  但有餐饮业内人士认为,不管是何种方式谋求上市,当前,摆在沙县小吃业主面前的问题从商标使用、生产规范、公司治理等方面均需破解。有人提出,以个性化的沙县小吃品牌注册或上市也更具操作性,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以地名命名的商标难以注册的尴尬。

  业内人士表示,目前沙县小吃产业逾40亿元的年营业额虽是一笔不小的收益,但主要问题仍是整体上沙县小吃业主小而分散,已成立公司的小吃公司也尚未成熟,加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。目前来说,上市很难很难。

  政府补贴 6万人全国开店

  把小吃做成大产业,做得最成功的,放眼全国无疑只有沙县。

  沙县小吃的成功,有邓世奇式的落难里靠开店活命的偶然因素,一家一店快速扩张;也有李贤锦、梁财鑫等坚守中改良经营的故事样本,走上升级转型之路。他们都是地道的沙县人,带领沙县小吃攻城略地,告别农村,走向城市,博得大家掌声。

  然而,政府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,把一个个有关沙县小吃的的经营传奇,复制于尽可能多的沙县人身上。

  榜样的力量:一个成功个案带来大批仿效

  19年前默默无闻的邓世奇,如今旗下有近200家沙县小吃店。身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的邓世奇成为行业内的传奇人物之一。

  19922月,邓世奇背了一身债,留下三个孩子给岳父,和妻子带着身上仅有的五千块钱乘坐火车到了厦门。他说,自己听讲1990年就有人离开沙县,出去做小吃了,啥本钱也没有,我们也只能做小吃。不过,第一次的开店创业以失败告终,还亏了押金。邓世奇夫妻俩在房东收回店铺当天抱头痛哭,想死的心都有了。

  摆地摊熬了一段时间,两个月后,邓世奇找朋友凑了点钱,又在别的地方拿了一家店,还是经营沙县小吃。原本指望每天能卖到四五十元,但第一天上百元的收入让他喜出望外。那时候只做拌面、扁肉和茶叶蛋,不是五毛就是一块,一天能卖四五百碗。邓世奇说,他还发现选址很重要,要开在学校、工厂或写字楼附近。

  一名业主称,开店投入的成本也不需要太多,带着木槌、鸳鸯锅,撑个棚子,哪个沙县人都能开店,关键是找到场地就行。

  不久后,邓世奇的小吃店营业额每日过千,而在1995年,邓世奇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。此时,做小吃能赚钱的消息早已传回家乡,大批沙县人重复着邓世奇的轨迹。

  据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(下称小吃办)主任郑兴景介绍,出去做小吃的沙县人,1996年有一万多,1999年两万多,2002年达到三万多,现在,数字已经达到六万。沙县小吃最先到了福州、厦门。郑兴景说,2001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规模,2003年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规模,如今连新加坡、香港和澳门都有。

  政府的推动:小吃店开得好的干部,提拔重用

  沙县小吃有今天的成绩,少不了政府的引导和扶持。沙县县委一名官员如是说。

  诚然,在邓世奇迅速致富的时候,政府早已瞄准沙县小吃发展的大趋势。1996年,沙县县委下发政策,鼓励各个乡镇至少有一名科级政府任职人员停薪留职,带头外出做小吃,动员农民也跟着出去开小吃店。开得好的干部,照样提拔重用。截至2007年,总共培训了一万六千多人。

  前面有邓世奇式榜样的吸引,后面有政府助推,在其后的十年里,离乡别井的沙县人成为了小吃大军。据现任小吃办主任郑兴景说,他们早期就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,开办了小吃制作、连锁经营知识与实际操作等不同工种技能、不同培训内容的培训班,考核合格后从业者即可获得沙县小吃商标准用证和商标牌匾。

  其后,为推广沙县小吃,沙县政府先后组织到上海、杭州等各地开推介会。2004年沙县小吃打入上海市场时,业主开一家店,县政府补贴1000元。2007年,沙县小吃打入北京市场,前100家店,沙县政府每家补贴3000元。

  升级转型:小吃店迈入公司化时代

  近两年来,沙县小吃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。201051日,沙县小吃代表福建美食出征世博。三天后,沙县小吃登陆台湾,博得满堂彩。同年77日,沙县小吃澳门之行,不仅赢得特首厚爱赞誉,还促成管理有限公司成立。

  根据沙县小吃办的说法,沙县小吃正走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公司化、规范化资本时代。36岁的沙县人李锦贤就是代表人物之一。如今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管理公司,带着沙县小吃登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。根据后来的统计,世博会三十多家入驻中华美食街,我们沙县小吃排在第三。

  曾经做厨师的李锦贤,2000年开了一家小吃店,后来又陆续在福州、上海等地开店。他说进行了一些创新改良,包括李记金银包等都入选了中华名小吃。李锦贤在20097月开了一个公司,要把小吃带进快餐,像真功夫那样,我们做强了比他们会好多了。

  上市阻力

  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

  业主小而分散

  小吃公司尚未成熟

  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

  发展成绩

  小吃店遍布全国大小城市,包括香港、澳门,登上上海世博会舞台;

  据不完全统计,在全国各地规模化运作餐饮业投资和小吃业管理服务的公司有18家。

  遭遇硼砂事件 险全军覆没

  在福建广东曾一度生意狂减,后增强自律成立小吃联络处绝处逢生

  沙县小吃无疑正在走上急速发展道路,不过,由于小吃业主人数众多、且分散、广泛地分布,早期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,也暴露了一些弊端,食品安全问题尤其引人注目。2005年的沙县小吃馄饨馅掺入硼砂事件便是个例子。

  据了解,沙县小吃中传统工艺制作的扁肉,是用木槌不停地敲打肉,直至成为肉泥,敲打过程中会加入适量碱,让肉膨胀。而在硼砂事件中,一些小吃业主图省事,用机器将肉绞烂,掺入硼砂。硼砂毒性很大,严禁在食品中添加。但在2005年,福州爆出沙县小吃馄饨馅掺入硼砂,4年后,广州、深圳、西安再次爆出硼砂事件。

  乐相森介绍,硼砂系列事件,对沙县小吃业打击巨大,在福建、广东一带,不少店生意一落千丈,被迫关停。深圳硼砂事件,几乎让整个沙县小吃在深圳全军覆没。

  跟踪监管做大配料经济

  沙县小吃办介绍,从2006年开始,县各职能部门就有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小吃配料的安全检测,比如沙县质量监督局会定期对小吃配料生产环节、流通环节和使用环节等进行跟踪监管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,也带动了沙县当地一批小吃配料生产企业、小吃配料经销店、配送连锁公司、小吃配料与设备网络配送中心、沙县小吃配料专用网等相关产业。

  沙县小吃办的公开资料显示,当地的旺发、昌潮(光头)、凯发、荣华、荣雪等配料经销店、配送连锁店已经紧随沙县小吃遍布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浙江、广东等全国大中城市,聚集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,在全国各地有80多家经销店。例如沙县光头配料在全国就有20多家配送连锁店,其中仅广东省就有8家。

  小吃业主们有了联络处

  正是因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,沙县小吃多少有点显得各自为政,且缺乏行业标准和管理的弱点也一直让人诟病。沙县小吃办给出的数据指出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目前沙县在外经营小吃人员已达2万户,约6万人,经营区域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,小吃产业年营业额超过40亿元,小吃行业收入占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%以上。而其中,今年上半年小吃产业营业额已超过25亿元,小吃业主纯收入达到4亿多元。

  但小吃办组织调查也发现,一些打着沙县小吃牌子的沙县小吃,却不是沙县人所开。时任沙县小吃办主任的乐相森说过,现在沙县附近的将乐、南平、顺昌等县,甚至是福建省以外的人也都在挂沙县小吃的招牌。这种现象并不鲜见,至少30%的沙县小吃不是沙县人在经营。

  打假一度成了困扰当地政府的事情。据介绍,1997年沙县政府牵头组建了沙县小吃的同业公会,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性图形商标,但仅限于是图形,由于名称中涉及地名,一直没有审批。沙县县委有关人士介绍,虽然政府成立了维权办公室,但事实上外地人开小吃店,不会使用注册的商标图形,就连大多数沙县小吃业主也不会使用。打假很难,暂时不可能以一县之力去抗衡全国各地的冒牌店。

  针对从业人员多,经营区域广等特点,从2006年开始,当地政府已在实施一乡一城一组织的发展战略,具体操作是由一个乡镇、街道牵头,到一个沙县小吃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,引导小吃业主建立一个行业管理组织,也就是小吃联络处,形成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互帮互助、共同发展的机制。

  小吃联络处作用

  1.通过这个联络组织加强与沙县小吃业主的联系,成为政府和小吃业主的一个桥梁和纽带。

  2.推进沙县小吃品牌的规范管理。

  3.维护沙县小吃良好的经营秩序。

  附: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近23个联络组织,在未设立行业管理组织的地区聘用了联络员,并且在五个城市设立了党支部。

分享到: